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唐岐山:中西交融的艺术之梦



2025-04-09来源: 艺术中国

文/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当代湖南画家唐岐山是中国国家画院“王镛导师工作室”访问学者,跟随我学习东西方现代艺术理论。他一边学习,一边创作,为节约时间,常在夜晚乘坐火车往返于长沙与北京,以便第二天一早赶到国家画院或者我的家里学习,其勤勉精神令人感动。唐岐山常就艺术理论问题向我咨询,他的艺术新作出炉也会即刻发来向我征求意见。欣悉唐岐山即将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特此祝贺。

      唐岐山是一位在艺术之路上执着前行、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艺术家。他自幼练习书法,酷爱中国传统艺术。初中二年级参加衡阳师院美术专业教师开设的暑期培训班,系统学习西画素描、色彩和速写。高中时期于湖南祁东举办“唐岐山个人书画作品展”。大学毕业后,他曾进入澳优乳业从事销售工作,但他内心的艺术火苗从未熄灭。2018年底毅然投身文化艺术行业。2023年成为广州艺博会推荐的艺术家。他还是瑞士商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硕士,希望今后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尽力。

      唐岐山的当代艺术创作,既有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唐岐山曾去法国、德国、俄罗斯、瑞士、荷兰、比利时等欧洲诸国和东南亚诸国游学,开阔了国际艺术视野。他从小练习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深深扎根在他心里。他创作的时候中西艺术的元素自然地汇聚到一起,不是生硬拼凑,而是真正地融合。西方艺术那种简洁崇高的审美结构和中国艺术含蓄深远的诗的意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他的作品里编织着中西交融的艺术之梦。

     唐岐山即将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有《森林记忆》系列、《睡莲》系列和《甲骨文·符号》系列。

  图|唐岐山《森林记忆》系列作品

  图|唐岐山《森林记忆》系列作品

《森林记忆》系列:岁月枯荣的生命礼赞

      《森林记忆》系列创作的灵感,源自唐岐山的故乡那片无垠的山野,漫山遍野的无名小树。这些无名小树经冬复历春,一岁一枯荣,顽强的生命在时光流转中循环不已。正如唐岐山所说:“它们扎根大地,守着悠悠时光。哪怕寒冬为其披上冰雪的外衣,在苍茫表象之下生命的火种从未熄灭,只待春风轻拂,便又会绽露新绿。”他在这些无名小树的生命轮回不息的律动中获得了《森林记忆》系列创作的灵感。而他的《森林记忆》系列的笔触与线条,据说源自他儿时记忆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还是一名木工师傅,父亲当年做木工时所用的“墨斗线”给了他启发,他将这种“墨斗线”变成了他画中的长线条,而在短线条上,他又运用了练习书法时临摹”甲骨文”中的线条。同时,为了表现出线条的力度与韧劲,他选择用油画刀来画线条;在欣赏《森林记忆》系列时,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油画刀绘出的线条将力度与韧劲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自述:“在布面上运刀的时候,我意识不到自己在画画,我处在在一种纯粹、空灵的状态中,就如同一个木工师傅在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弹‘墨斗线’,又好似石器时代我们的远古先祖,用尖硬的石子在龟甲或兽骨上一笔一画地用力记录下一个个重大的事件。”

         他的《森林记忆》系列作品的线条刚直有力,得益于他练习了20多年的书法基础。在当代艺术的缤纷世界里,“滴画法”、“点画法”、“弧线画法”花样繁多。而他则独辟蹊径,选择了直线画法。虽说看似简约直白,少了几分曲径通幽的委婉,但大道至简,每一条硬朗的直线里,都藏着他对世界的别样洞察、对情感的冷峻表达。他不愿随波逐流,而要在当代艺术的版图上开拓出一方属于他自己的天地。

  图|唐岐山《睡莲》系列作品    

 图|唐岐山《睡莲》系列作品    

        睡莲这一题材被印象派画家莫奈画过以后,已经鲜有艺术家尝试,他人很难画出新意。唐岐山的《睡莲》系列作品,大胆追求对传统创作范式的突破。创作初始,他秉持极简主义理念,力求以简洁的线条和笔触勾勒形象,摒弃繁杂的元素,使画面呈现清新单纯的视觉效果。继而,他巧妙地引入中国画的留白技法,使作品瞬间增添了灵动、悠远的气韵。莲叶、水草与浮萍的布局疏密有致,错落得当,留白之处恰似开启了一扇通往无限遐想的窗扉,整幅画作由此弥漫着空灵静谧的诗意氛围。画面的核心元素——莲叶,被简化为具有独特表意功能的符号,具有强烈的视觉辨识度。画家还融入了西方构成理念,打破了传统二维画面的扁平局限,通过巧妙的布局与设计,赋予画面以丰富的立体感与层次感,拓展了画面的空间维度与视觉张力。为了避免极简风格陷入单调与平庸的泥沼,他特意选用麻布与石英砂作为画面的创作材质,通过摩挲与处理,营造出细腻而独特的肌理质感。这一系列作品尽管融合了西方艺术元素,但作品深处依然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中西两种艺术元素非但未产生冲突,反而相互交融、彼此辉映,实现了和谐共生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艺术的空灵意境与西方艺术的结构张力相得益彰,兼顾了简约与丰盈的双重审美特质。

图|唐岐山《甲骨文·符号》系列作品

 图|唐岐山《甲骨文·符号》系列作品

      《甲骨文·符号》系列作品,是唐岐山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强烈使命感,所展开的一场关于中国古老文化传承与当代艺术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在历史长河中沉睡已久的古老甲骨文以及八卦中的阴爻、阳爻等文化符号,被唐岐山赋予了鲜活灵动的生命力。他冥思苦索如何使历经岁月尘封的甲骨文转化为充满朝气活力的新符号形式。通过巧妙的变形手法,甲骨文字被重塑为画作中的核心视觉标识,再融入八卦中的阴爻、阳爻元素,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当下古老文字与图案虽然是文明传承的瑰宝,却面临着大众认知疏离的困境。唐岐山独具匠心,运用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古老文化内核裹上时尚的“外衣”,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更契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视觉呈现方式,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令传统文化瑰宝再度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唐岐山的当代艺术创作,力图融合中西艺术的精髓,编织中西交融的艺术之梦,让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形态,在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互鉴的风云际会中,犹如金蛇狂舞,独领风骚。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